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十八章 解燃眉之急

關燈
宋慶歷八年正月十五日那天出了件事,事發地點在西夏的都城興慶府,人物是當地國王李元昊。

那天是花燈節,李元昊正在享受生活。回顧歷史,這時在他的周圍,無論是世仇吐蕃,近鄰回鶻,上級宋朝,還是主人遼國,都已經成了他的手下敗將。十多年了,他把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,都變成了他的豐功偉績。

這樣的成就,考慮到之前黨項人的家底,真是驚世駭俗。這裏要說句公道話,他就是這一階段的戰神,不管過程怎樣,不管成果如何,他決戰決勝,把黨項人這一種族的地位,拔升到了歷史的最高點。

於是就享樂吧。在這方面他的品味還是比較游牧的,他沒有多花什麽錢來裝修房間,當然,這個愛好太燒銀子,以西夏這時的家底,別說宋朝的頂級建築,如玉清昭應宮這種他修不起。就連五代十一國時,南唐、南漢的那些宮殿,也不是他能夢想的。

他喜歡騎著馬,帶著帳篷,和自己心愛的女人到處游獵。

這個女人就是不方便在皇宮裏出現的沒藏氏。時光流轉,溫柔纏綿,在出事這年的前一年,公元1047年的二月六日,他們終於有了愛情的結晶。

一個嬰兒誕生在一條叫兩岔河的岸邊,是個男孩兒。李元昊給他起名叫“寧令兩岔”。寧令,是黨項語裏歡喜的意思,兩岔,是因地起名,誰讓他生在了這裏。當時誰也沒有留意這個男孩兒對西夏意味著什麽,對李元昊本人的命運會有怎樣的影響。

只不過是個孩子嘛……

可要看這是誰的孩子,並且同類相忌,李元昊還有別的孩子!簡短地說,他生過5個兒子,種種原因,包括他自己親手殺掉的2個,最後只存活了一個。就是野利氏所生的太子寧令哥。寧令哥的命運,以他的婚禮為分界線,之前無與倫比的幸福,之後暗無天日的灰色。

他的老婆變成他的“母後”,他的皇位也有了新的人選,就連他媽媽的地位都開始動搖,從前的衛慕氏就是最好的例子,無恩愛即無一切,連性命都可能保不住,還談什麽將來?

種種苦悶,寧令哥心神不定,各種各樣的想法在他心底裏升起,但無論哪一種,都沒有這個人帶給他的震撼。一個微妙的小人物出場,就是這個人,讓這件事變得兇險詭秘。

他叫沒藏訛龐,是兩岔的舅舅,沒藏氏的哥哥。同時也是西夏當時的國相。重要的位置,尷尬的身份,他有和寧令哥一樣的不安理由,誰知道會不會有別的女人跳出來,比他的妹妹更加漂亮,成為李元昊的第9個春天呢?

每個春天都可以孕育出種子,兩岔不會是第一個,更不會是最後一個,李元昊才剛剛40出頭,一切還都是未知數。他的地位,他妹妹的地位,有什麽辦法能徹底鞏固呢?

這是個問題,沒藏訛龐想了很久,一個很大膽,很奇妙的構思逐漸生成。越想越妙,只要能達到第一個目標,那麽整件事的結果,無論怎樣都對他只有好處,沒有壞處。

關鍵點在兩個人,李元昊和寧令哥,這兩人只要死了一個,對他都會很有利。但細想,裏面有很大的分別。

一、寧令哥死了。那麽至少兩岔的太子位置暫時成立,就算以後還有三岔、四岔直到N岔,都要十多年之後,才能變成麻煩。

簡言之,寧令哥死,會解燃眉之急;

二、李元昊死。這事兒就有點懸。不是說西夏國勢會劇烈動蕩,連帶著周邊的宋朝、遼國,甚至吐蕃都可能起兵報覆,而是說,李元昊突然死亡,留下了寧令哥,兩岔會有機會嗎?

精密計算,成算不大。雖然野利族的勢力大不如前了,可絕對不是沒藏氏一個沒名分的女人,再加上他這個國舅牌的相爺可以比的。

所以李元昊可以死,但決不能留下寧令哥!只有達到了這個目標,兩岔和他才能是終極受益者。那麽繼續想,怎樣才能讓這個思路變成現實?難道要讓寧令哥去殺李元昊?

……腦子裏突然崩出來這個念頭,一瞬間沒藏訛龐被自己嚇得毛骨悚然。咋想出來的,讓兒子殺老爸。倒不是說殺不得,草原上這事很多,聽說漢人們也很喜歡搞這套。只是第一道關就不好過,試問寧令哥不殺怎麽辦,稍微有點大腦就能看出來,這是為他人做嫁衣衫,對兩岔有利。

讓寧令哥冒最大的風險,來實現讓自己垮臺的目的?世上有這樣蠢的人嗎?!但別急,驚恐過後,理智出現。問題——如果寧令哥發覺不對,和他老爸李元昊溝通,他能說什麽?說沒藏訛龐要害您,好讓兩岔當皇帝,他自己當攝政王?

猜一下,這句話說出去之後,李元昊會怎麽想。只要稍微有點記憶力,就應該想起不久前野利兄弟是怎麽死的。沒有任何謀反的事實,只要讓李元昊起了疑心,就必死無疑。

堂堂的西夏現任國儲,和一個一歲大的嬰兒爭寵,讓一個正牌小舅子當攝政王……這得有多大的想像力,才能想得出來。又得吃了多少藥,才能相信呢?

所以非常妙,沒藏訛龐得出結論,只管去和寧令哥提,別怕任何風險。甚至最理想的結果,就是寧令哥去告發他,那樣是達到目標的最快捷徑。

懷著這樣的成算,他找到了寧令哥。之後發生的事,其實不能去怪這位太子有多腦殘,的確很好笑,沒藏訛龐一說他就答應了。至於為什麽,一來是他的年齡。2年前他才結婚,在盛行早婚的古代,他能有幾歲?二來是他的恐懼。

而不是傳統史書裏強調的憤怒。

老婆被搶,媽媽失寵,地位動搖,無論哪一點都的確讓他怒火中燒,可如果只是這樣,就能讓他怒到提刀去砍他老爸。那他應該比李元昊還李元昊,真是太有性格了。怎麽還能等到這時還不動手?真正的原因是他恐慌又無助。這點最要命,他怕,就像等死的犯人那樣,眼睜睜地等著失去一切。這時沒藏訛龐出現,帶給了他唯一的希望,再失去,就徹底完蛋了。

時間來到正月初一,那天李元昊在興慶府皇宮的正殿上接受朝拜,傳說當時紅日初升,但是暗淡無光,就像一塊血紅色的雲團虛浮在天空。朝臣一片驚恐,這是大兇之兆。可李元昊不介意。平生作惡多端,殺人無數,天陰了就當是上帝拉窗簾,有什麽大不了的?

他繼續威風,繼續享樂,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,達到了狂歡的最高峰。他沒意識到有半點的危險向他靠近,事實上也絕對沒法事先察覺什麽。因為兇手居然是皇太子寧令哥本人。

從謀劃到動手,寧令哥自己全程操辦,不用任何幫手。沒有預謀,哪來的洩密?這時別提沒藏訛龐,這人很絕,他給寧令哥的所有幫助,只是一個退路——成功之後,馬上到我家來。我以國相的權力,把你扶上皇帝寶座。除了這句話,他遠遠地閃到了一邊,絕不摻和。

元宵節之夜,李元昊喝得大醉。醉眼迷離中,他向後宮走去,那是他的私密天堂,從沒有任何外人能夠進去。

這就造成了兩個事實,他身邊沒有護衛,寧令哥不是外人。他的親生兒子突然出現,拔劍就砍了過去。李元昊完全是憑著多年的戰場本能閃了一下,可惜真是喝多了,90%的腦袋都躲開了,唯獨他堅強挺拔的鼻子礙事。被寧令哥一劍削了下來。

瞬間血流滿面,劇痛中李元昊猛然清醒,他滿殿亂跑,躲避危險。可危險比他跑得還快,寧令哥瞬間就消失了。

他真的只是個孩子,看見父親滿身滿臉的血,立即就嚇慌了。他犯了第二個錯誤,這比他起心殺父還不可原諒。都見血了,怎麽的也得當場殺死吧!

沒辦法,年輕,可以蠢到無極限。

他直接跑去找沒藏訛龐,也不管是不是完成了合同。這回一路順暢,狂奔到國相家。沒藏訛龐很滿意,前面說過,只要寧令哥動手了,就至少有十多年的好日子過。還等什麽,他立即動手把末路王子抓住,沖進皇宮護駕,百忙中把寧令哥的媽媽野利氏也抓住,據說是第一時間全殺掉。至於為什麽這樣大膽,一來是忠心發作,無法抑制;二來殺人無罪,這是叛徒;三來李元昊已經挺不住了,他殘存的最後一點理智僅夠做出一個決定。

這時的李元昊可以贏得我們的尊重,想想整個鼻子被削掉,那都是軟組織,血是止不住的。大腦瞬間就缺氧迷亂,在這種沒法克制的疼痛昏迷中,他都清醒地意識到了最嚴重的問題。

自己必死,誰來接替他?他的國家,他的拓拔族由誰來保障安全?

僅存的兩個兒子,一個是殺父兇手,一個又實在太小,腦海裏做最後的掙紮,一定要想出個人來!他想到了自己的弟弟委哥寧令。這個弟弟沒什麽才能,可至少是個成年人,不會讓拓拔族的皇權旁落。

這是李元昊的遺願,這一時刻,讓人想起了他的祖父李繼遷。同樣是死於劇疼,同樣的擔憂身後事,可李元昊在根本點上就沒法達成願望。

他比不上李繼遷。李繼遷同樣兇狠狡詐,但對身邊人的壓榨殺戮遠沒有他這樣刻毒,小遷遷懂得有裏有外。所以年幼的李德明能夠當上黨項之王,部族都能服從。李元昊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容不下,至親的生母、舅舅、妻子、親信,都死在他的手上,臨死前才想了還有個弟弟,根本起不到作用。

這個弟弟在歷史上名不見經傳,能活到這時候,估計就是出類拔萃的乖巧加老實。這樣的人,進一萬步講,就算當上了西夏國王,能服眾嗎?何況國王是要競選的,這樣的人根本沒有競爭力。

果然,李元昊拖了一夜,沒見到第二天的太陽。他死後沒藏訛龐以國相的權力,加寧令兩岔的唯一皇子身份,竊奪了西夏大權。從此這個國家就進入了一個噩夢般的循環怪圈。幾乎每一屆的國王都長不大,國家大權80%以上的時間都掌握在皇太後、皇後、外戚的手裏。

李元昊的直系後嗣們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。究其原因,可以精確歸納為兩個字——“人品”。君以此始,必以此終。

李元昊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,可惜同樣的戰鬥能分出不同的風格。這也就決定了他個人和他所創造的國家的命運。之前的例子,我們舉出李世民和趙匡胤。李世民掃平天下極其神速,幾大戰役幹凈利落,武功震動天下。所以唐朝的氣魄是驚人的,無論在哪方面,都是壯麗之美。

趙匡胤的強悍中有著平民的可親,他深深地懂得做一個平凡人需要什麽。所以宋朝得國很慢,終其一生都沒能恢覆唐朝的版圖。但是每得到一片土地,都治理得細致入微,發展程度是李世民所不敢奢望的。這一點從他的戰爭手段就可以初見端倪,革五代之殘暴,創宋朝之仁德。這不是句空話。

以此回顧李元昊的一生,欺詐、殘酷,無所不用其極,為了成功不擇手段,於是他成功的成色也就沒法看了。有個結論是很精彩也很好玩的——他生前所有的努力,死後全都歸零。他所驕傲的,正是西夏所痛苦的。

他的成績,擊敗周邊所有種族國家。但是除了回鶻之外,他沒能壓服任何一個。這就是個嚴重的後患。你生前或許能維持住這種優勢,你死後呢?單以宋朝為論,他打了那麽多的仗,得到的比他父親留給他的遺產只多了個西夏國王的頭銜,除此之外,再沒其他。

而宋、夏關系卻徹底地破壞了,此後時好時戰,沒有半點的誠信概念。這是種進步,還是倒退呢?如果非得要強調獨立與尊嚴,那麽請問李德明,他的父親就一定比他差嗎?李德明當年一樣的關起門來當皇帝,宋朝使臣來了只是換下黃袍就是了。李元昊打了半天,和宋朝皇帝通信,還得自稱兒子或者下屬,哪有半點的長進?!

所以,要評價李元昊的一生,他就是個幸運的失敗者。他幸運地生在了一個集體圈養的時代,無論是宋朝、遼國、吐蕃、回鶻,都是強弩之末,不是強盛時期了,他只要早出生30年,或者晚出生70年,以他的性格和能力,就只是個笑話,他會死得非常難看!

理由之一就是吐蕃的讚普唃廝啰,他是吐蕃新生代結束混亂的一代領袖。只以河湟一部的力量,就讓李元昊幾乎輸光了家底。這就是他作為“軍事強人”的成色……不必再列舉了,我相信就連他的本國人都不會懷念他。

打仗打得國內饑荒,內部肅清又那麽殘酷,讓國人懷念他哪點呢?這真是個難題!好了,歷史終於翻過了這一頁,很沒意思的一個人,和一些很沒趣的操蛋事,悄悄地說,不再聊他,讓我很快樂。

消息一個月後傳進了東京開封,宋朝變成了歡樂的海洋。這時沒人去想,李元昊之死對宋朝並不見得就是好事。提示一下,餵飽了的狼不再想咬人,換了只新的上來,一切就得重來。

國家第一時間地想到了慶祝,仁宗下令,今年兩過十五花燈節(這年閏正月)。可是被曹皇後給攪黃了。她像是有什麽預感,不希望這時的京城裏過度的繁華混亂。

女人的直覺很準,7天之後,皇宮深處發生了一件北宋史上獨一無二的事。

那天晚上,有四個人,分別叫官顏秀、郭逵、王勝、孫利,都是宮裏崇政殿的衛士。沒有任何原因,沒有任何先兆,突然暴亂。他們穿越宮墻,目標明確,直奔皇帝的寢宮,快到大門時,才遇到了阻攔。

是一些宮女和太監。

他們立即大開殺戒,拔刀砍人。註意,四位赳赳武夫,手執利刃,居然沒能把人砍死,是“傷內人臂”。更離奇的是接下來的事。都砍著人了,肯定得有尖叫,有混亂,事實上連皇帝寢宮裏面都聽著了,殿外邊居然沒人來幹預!

寢宮內部,曹皇後很巧合地正在裏面。她有自己的寢宮,平時不在這兒住。這時她一把抱住了自己的丈夫,不讓他出殿查看。身為宋初第一軍人曹彬的孫女,她立即就覺察出了事情的危險系數。可惜身邊的人都跟仁宗一樣,是宋朝近100年以來,在深宮內院裏長大的和平孩子,雖然知道世上有殺人這回事,卻從來沒有親眼目睹過。有個太監居然說,大家別怕,這是乳母在毆打小女孩兒……

曹皇後急了,厲聲呵斥:“反賊就在殿外殺人,你還敢胡亂妄言?!”她接下來又做了兩個決定性的指令,讓皇帝熬過了當晚最危險的時段。

第一,馬上去提水,小心反賊放火燒宮;第二,大家都過來,我親手剪下你們各自的頭發,明天行賞,以此為證。

這兩條指令非常英明,片刻之後,宮門外就火光四起,門內的幃簾都被點著了。這一幕,一定讓趙禎回想起了20年前的那場宮廷大火,那次他和劉太後險死還生,皇宮裏一共被燒毀了8座大殿!

宮女太監們都各盡死力,一直支撐到了宿衛士兵趕到。

四個反叛者三人被當場擊斃,王勝逃到了皇宮的北城城樓,藏了一整天,終於被搜了出來。他的命運很幹脆,同樣被當場殺死,甚至亂刀分屍。

危險過去了,留下的是重重迷霧。首先是作案動機不明,這四個人為什麽要殺了宋仁宗,是受人指使,還是個人恩怨,或者是代表了廣大的受苦受難的平民百姓,來向統治階級報仇?都不清楚。

其次是事發當晚的警戒力度,和事後追查。

這四個刺客首先不是寢宮衛士,說聲突然發難,穿越宮墻,就殺到皇帝的臥室大門外,請問這一路上都是荒郊野外,沒有個站崗的?必須得精確掌握宮內所有宿衛的行動路線,換崗時間,才能一直潛伏到寢宮門前吧。再加上連殺人、再放火,來了個全套的打劫操練,這得有多少時間,都做完了宿衛士兵才趕到,請問為什麽這麽慢?

最要命的是來了就大開殺戒,當場砍死了三個,完全不留活口。那個逃出去的王勝,是整件事裏最後的一個線索,整整一天的時間啊,相信有關部門早就下達了追查的命令,居然被亂刀分屍了!

種種跡象都表明,有人成心讓這件事變成死案,沒法追查。問題出現,第一,這個人是誰;第二,之後還要不要追查,怎麽追查呢?

關於第一,實在是不好說。我想了很久,只有兩個可能,並且共有一個前提——此人必在皇宮內部。

很簡單,事發到結束,整個過程都在皇宮內院,如果能有人在宮外遙控,在事發第二天都能順利砍死最後一個人證。那這人根本就不用派出這四人小分隊來刺王殺駕。他隨時都能走到仁宗面前,說你去死吧。

皇帝就得去死,因為這人的威力太大了!

這是第一個可能,至於第二個人選,現在先不說,以下的分析會讓他一點點地浮上水面。我們先要展示的是第二,即要不要追查,怎樣追查。

這似乎是個玩笑,發生了這樣的大事,宋朝建國百年以來第一次近距離謀反,難道還能不追究嗎?答案是能。夏竦站了出來,他的原則是“不可滋蔓,使反側者不安。”也就是說,別把事搞大了,讓那些心懷鬼胎的人受刺激。

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,居然要照顧謀反者的情緒,怕他們急壞了!那也就是說,要養著他們,直到皇帝被成功幹掉?

參知政事丁度被氣得哭笑不得,給了他16個字:“宿衛有變,事關社稷,此而可忍,孰不可忍!”很有力量,義正詞嚴,應該說他的憤怒非常正確,領袖的安全高於一切,這是最基本的準則。

可就是這麽的奇妙,這樣淺顯的道理,他和夏竦從清晨一直爭論到了中午,結果居然是他失敗了。

皇帝讚同夏竦,案子在小範圍內處理,由侍禦史(宮內辦差)和太監們全權負責。也就是說,皇宮之外,所有朝臣,既無權參與,也沒資格發言,只能知道個官方給出的答案。這讓整個官場集體郁悶,尤其是禦史臺和知諫院方面,他們怎麽也想不通,為什麽皇帝會同意夏竦呢?

他喜歡被刺殺,還是另外有什麽原因?

先說調查結果,要說辦案人員還是很負責的。在所有線索都被斬斷的前提下,他們來個地毯式懲罰,所有人都有罪!

皇城司的人員名單就是失職者的名單,他們全被外放流配。這時問題集中到了一個人的身上,皇城司當夜值班的宿衛首領楊景宗。這是案件的直接失職人員,按說從重從嚴處理,以儆效尤,是沒話說的罪有應得。但是皇帝不忍心。

因為他是當年趙禎的“小娘娘”,楊太妃的從父兄弟。

仁宗的心既軟又念舊,為了怎麽處罰,他親自出面和禦史臺的外臺人員來了場輪翻PK。簡單地說,就是上至禦史中丞,下至普通禦史,先是把槍口瞄準了楊景宗,接著又要砍掉皇宮裏的大太監楊懷敏。無論如何,至少要狠抓一批,嚴打一批,這樣才能稍微起到點震懾的作用。

想得沒錯,和前面丁度的看法一致。但奇妙的是,皇帝還是不喜歡。趙禎仿佛是個自虐者,就是要對刺殺他的謀反人展示笑臉。他和禦史何郯的對話非常有趣,讓人浮想聯翩。

何郯引經據典,開口就是上古的皇帝如何,現在的皇帝應該怎樣,理論說了一大堆,最後結論是必須聽他的。

皇帝只回了他一句:“上古時諫官有磕頭把腦袋都磕碎的,你能嗎?”這就有些無厘頭了,談話突然被註水,皇帝在打岔。

關鍵時刻來到,那就磕吧!成名立萬不過是腦袋疼下,多好賺的買賣。可惜何郯變得更好玩,他突然間又懂得為皇帝著想了。他說,古代那麽磕,是因為有昏君,現在我磕了,您會是什麽?所以我不磕。您得理解,無論我磕不磕,都是為了您好啊。

談話就此結束,搞笑的對答,只能有搞笑的結果。皇帝和禦史臺各退了半步,兩個姓楊的兄臺被小降了一級,懲罰行動就算結束了。同時,這件北宋史唯一的一次皇宮刺殺案,也就此收尾。

以上就是這件事的官方記錄。我們可以看到,對於受害人仁宗趙禎,他沒有表現出哪怕一點點的震怒、恐慌、追查的態度,相反一直在捂著蓋子,就像很怕有什麽被人看到一樣。

他怕的是什麽?

一個有趣的事實可以稍微地映射出點滴的真相。那就夏竦的結局。這個人在查案過程中,所提出的模糊理論和皇帝靠得很近。接下來他又力排眾意,和皇帝站在一起。那就是關於刺殺夜,誰的功勞最大的問題。

皇宮裏一個女人從此走上了前臺。

其實,這個女人早就已經在影響著宋朝局勢了。提到她,在這個時段最好要跟兩個人聯系起來。一個是夏竦,一個就是文彥博。他們在歷史的評價上處於兩個極端,但有個共同點,就是都討好這個女人。

她姓張,出身很低,命運很苦。父親是個早死的地方小官,她和母親兩人是名副其實的孤兒寡母。生活的壓力,讓她們走進了歌舞場,可以說到了沒法再低的低谷。命運就在這時對她們露出了最意外的笑臉。

她們獻藝的場所很顯赫,不是一般的歌舍勾欄,是宋太宗趙光義最小的女兒,魏國長公主的家裏。某一天,趙禎去看望姑姑,酒席宴上輕歌曼舞,他一下子就看中了這個美麗聰慧的小姑娘。於是她成了宋代的衛子夫。

簡單地說,在刺殺案發生前,她在皇宮裏的名位很一般,只是美人。可實際的影響(註意,不是權力)早就遠遠地超過了皇後。一個小細節,文彥博之所以主動申請去攻打貝州,就是張美人悄悄地遞出來一句話——皇帝很煩惱,誰能平叛,誰就是宰相。

之後才有的文大人主動請纓。

這時案發後,她被皇帝隆重地介紹給整個國家——是她,只有她,才在當夜拯救了我。

這就讓人不懂了,正史裏都說是曹皇後一手搞定了危機,怎麽突然間冒出個張美人?皇帝不管,他在這時、後來不斷地在各種場合強調,那晚上在危險中只有她一個人始終陪在我身邊。只有她,我的美人,尤其難得的是她當時不在場,是主動奔向危險,找到我的。

患難見真情,非常感動!

這個話說出去之後,夏竦立即就知道了前進的方向。他很有知識地說了8個字。“講求所以尊異之禮。”當時在場的其他宰執大臣們一片沈默,懂的不說話,不懂的趕緊翻書。這時要介紹一下官場大排名,首相陳執中,次相文彥博,樞密使夏竦、王貽永,參知政事宋庠、丁度,樞密副使龐籍、高若訥。都是很熟的人了。

關鍵就在首相大人身上。陳執中還真就不懂夏竦在說什麽,他臨時咨詢了一下帝國最高文人翰林學士,才明白這是要給張美人升官。這位學士提醒他,這種事以前有過例子,漢朝的皇帝帶著宮妃去打獵,一頭熊突然沖出來,是一位姓馮的捷妤挺身擋在了皇帝的面前,才救了皇帝一命。現在張美人的功勞與之相比怎樣?如果你答應了,有皇後在卻尊崇美人,這種非禮的罵名,以後就會落到你的頭上。

陳執中想了又想,決定不趟這個渾水,夏竦你自己說吧,我什麽都沒聽見。當天的事就這樣結束,張美人的升職之路還得等,直到半年之後,她終於一飛沖天,從倒數第二級的四品美人,直接升到了一品第一級的貴妃。

這期間皇帝的功勞是最大的,其次就得數到夏竦。他是第一個提議的人。但是給他的回報卻是被貶出京城,到河南府去當官。至於理由,是開封城天上有太陽沒雲彩,一連地震了5次。夏竦要負責,誰讓他是公認的奸邪呢?

永遠跟緊領袖腳步的夏竦被趕了出去,一言不發的文彥博站得穩穩的,想想張美人是他的貴人,在最關鍵的時候他保持了沈默,這是為什麽?

答案在皇帝身上。仁宗當然沒有神經錯亂,聯系到兩件事裏夏竦一貫的表現,唯一的解釋就只有他參與的太深了。知道的秘密太多,會有副作用的。拍馬屁一定要有個限度,領導對你好,你也別對領導太好,你是個下屬加外人,這一點要永遠牢牢記住。

回到重點,那個一直壓制破案進程,甚至隔天之後命令殺死最後一個人證的人,可以浮出水面了。只能是皇帝本人。

能做到成功壓制,如果另有高人的話,之後的宋朝就會後患無窮,那個人必將有第二次、第三次行動。可後來的仁宗朝非常平靜,皇帝的寢宮內外,再沒有半點意外發生。

這件事過去了,我們瞧不出所謂的真相和幕後。資料都被蒸發了,我們所能感到的,只有宋仁宗趙禎的平靜原則,寬厚性情。面對刺殺行為,他都沒有失去理智,沒像99%的各代皇帝那樣,采取高壓政策,既是報覆,又是警告,絕不許再出現這種事!

他一切都包容了下來,穩定發展高於發洩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